【白內障手術系列】專題 1 : 白內障手術,切口小又有效

文 / 李文浩醫師
 
中老年人罹患白內障機率極高,新式的超音波晶體乳化術,傷口小、視力恢復快,能大大降低手術後出現的散光及疼痛。

 

  白內障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眼科疾病之一,統計顯示,60歲以上將近四成的人有白內障,70歲以後則約百分之六十會罹患白內障。中老年人罹患白內障機率如此之高,實在不能不多加留意。

  在正常情況下,我們的水晶體是透明的,光線透過角膜後,經過水晶體折射,將影像清晰的呈現在視網膜上。水晶體就好像是照相機的鏡頭,使光線聚焦在底片(視網膜)。而罹患白內障的話,眼睛的水晶體變得混濁,以致於光線無法完全透過,造成視覺模糊。

 


  

      白內障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,最常見的就是後天性的老年性白內障,與年齡有關;其他如青光眼、葡萄膜炎、眼球外傷或是長期使用類固醇眼藥水等,也都可能引起白內障。

  罹患白內障初期,患者會覺得視力模糊不清,對色彩的敏感度降低,有一部份病患在強光下會畏光,晚上看到光源時會有光暈的現象。除此之外,當變換眼鏡的頻率很高時,也有可能是罹患白內障的徵兆。隨著白內障病情的加重,視力會變得越來越模糊,造成生活上諸多不便。

 

 

白內障 不要「全熟了」才開刀

      等有了白內障,就應該定期眼科檢查。罹患白內障的初期,並不需要手術,可以嚐試配戴眼鏡或藥物治療。不過藥物治療只能緩解症狀,並不能達到真正治癒的目的;一旦視力模糊影響到日常生活,就應考慮接受手術了。

      千萬不要等到「全熟了」,也就是水晶體完全透不了光了,才想到要開刀,因為晶體乳化手術雖是既安全又有效,但碰到全熟的白內障,手術難度將大幅提高,反而容易發生嚴重的後遺症,況且全熟的白內障還可能併發葡萄膜炎與青光眼,增添治療的困難與風險。

白內障手術的演進

  歷史記載,白內障的發現與診斷已有一千多年。古典的手術方式東方稱為「金針撥障術」,西方則稱為「針刺手術」。當然這些手術方法老早就已經被淘汰了。在上一世紀早期用的是囊外摘除,1930年代以後改為囊內摘除,1960年代又出現一種較新的囊外摘除,後來才演變成現今最常使用的「超音波晶體乳化」手術。

     傳統的「囊外白內障摘除術」( ECCE,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),是手術時於眼珠黑白交界處(輪部)作一個約10mm的切口,切開水晶體前囊,擠出白內障硬核,吸掉所有的囊內物質,再置放人工水晶體於囊袋內,然後再縫合傷口即完成。

 


  

      新式的「超音波晶體乳化術」(Phacoemulcification),則是使用超音波晶體乳化儀,其方法是在眼球輪部作一約2~3mm的微小切口,撕開前囊後以一口徑很小的乳化探頭伸入眼內,將水晶體的晶核打碎後吸出,並吸除所有囊內物質,由原傷口注射入摺疊式軟性人工水晶體即完成手術,傷口不須縫合。

      新式的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傷口小、視力恢復快,大大地減少術後散光及疼痛感,是目前白內障手術的最佳選擇。

  施行白內障手術移除混濁水晶體的同時,需植人工水晶體,以取代原來的水晶體。由於人工水晶體必須長時間留在眼內,因此需要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,將術後不良反應降至最低,而且必須能夠長時間穩定地固定在眼內,不偏移,才能維持良好的視力。

一體成型水晶體 較能維持良好視力

  雖然人工水晶體的種類很多,但所有人工水晶體都有其共通的基本架構,主要分兩個部分:通常都是由圓形鏡面,有如眼鏡的鏡片是有度數的(稱為水晶體本體 Optic)及二條將圓形晶體固定在眼球中央的臂狀物 (稱為支撐腳 Haptic) 所組成,前者用於折射光線,後者則用以固定位置,避免偏移。

 


  

      基本上鏡面或是支撐腳的好壞,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患者術後視力的好壞。目前市售產品,有的採三片設計,即本體一片、腳兩片加以黏合,但較易偏位,引起光暈、眩光等問題,嚴重者甚至須重新植入;相較之下,一體成型的人工水晶體就較少發生偏位的後遺症。

 

編輯:Ruby Liang、Vicky Lee
攝影:Thomas Chen、Ruby Liang

建 議
李文浩醫師的文章影片
白內障手術系列
【白內障手術系列】專題 1 : 白內障手術,切口小又有效
【白內障手術系列】專題 2 : 人工水晶體的新發展,解決多種視力問題
【白內障手術系列】影片 : 快速看懂白內障手術
黃斑部病變系列
【黃斑部病變系列】專題 1 : 黃斑部到底是什麼?
【黃斑部病變系列】專題 2 : 為工作耗盡眼力的悲歌
【黃斑部病變系列】專題 3 : LA 瑜亮情節